俄罗斯新型侦察舰“伊万·胡尔斯”号16日在圣彼得堡北方造船厂下水。参加当天下水仪式的俄罗斯海军造船局局长特里亚皮奇尼科夫介绍说,“伊万·胡尔斯”号是继“尤里·伊万诺夫”号之后建造的第二艘俄罗斯海军订购的18280型侦察舰。
厂里的工作人员表示,潜艇的下水仪式遵循了苏联时期的优良传统。参加仪式的只有定货方的代表、“孔雀石”设计局的潜艇设计人员和本厂与建造这艘潜艇有直接关系的专家。俄罗斯海军舰队的代表透露,苏联时期通常在夜间将造好的潜艇从车间放入水中。据说美国人也是这样做的。
总的来说,俄罗斯通过“别尔哥罗德”号展示了其在水下战力的提升,这不仅仅是一次武器的更新,更是对国际格局的一次强有力的战略调整。在未来的军事竞赛中,美国或许会感受到俄罗斯这股新的冲击力,而这场战争的走向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综上所述,“别尔哥罗德”号核潜艇的服役不仅打破了西方对于俄罗斯军队的质疑,更是展示了俄罗斯在核潜艇和战略武器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面对这一全新挑战,美国海军需要重新考虑其防御策略,以应对俄罗斯在水下战场上的新威胁。
该型潜艇主要用于攻击敌方潜艇、水面舰艇和船只,以及作为一个执行多种任务的平台,保护已方海军基地、沿海沿岸设施和海上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布雷、特种作战部队部署和情报侦察任务,与基洛级潜艇相比,采用了大量新技术。为延长潜航时间,俄罗斯研究人员额外为潜艇配备了辅助动力装置——“断氧”发动机。
近年来,在圣彼得堡出席为印度海军建造的护卫舰下水仪式时,俄罗斯人经常会问为本国海军建造的新型战舰何时下水。如今这个问题已不复存在,因为20380型轻护卫舰(近海护航舰)首舰“守护”号已于5月16日在北方造船厂下水,计划明年初开始在俄海军服役。
1、俄罗斯海军的“海雕”级核动力巡洋舰是其舰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和“彼得大帝”号是该级别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为俄罗斯海军提供了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 “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和“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也以各自的卓越性能,在海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俄罗斯国防部宣布重新启用三艘海雕级巡洋舰,包括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和基洛夫号,以执行打击航母、反击空袭、摧毁地面目标等任务。这三艘巡洋舰已在船坞中封存20年,只有彼得大帝号仍在执行任务。改造过程中,巡洋舰将装备先进的雷达、指挥和通信系统、无线电对抗设备。
3、特别是“乌拉尔”号核动力电子侦察舰,它的电子侦察能力使其在战时能够获取关键的情报信息,为舰队的决策提供了支持。核动力巡洋舰和电子侦察舰不仅体现了俄罗斯海军的技术实力,更是其在海战中保持战略优势的重要工具。
4、“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作为俄罗斯海军中的超级战舰,其武器配置丰富,包括20枚“花岗岩”超重型反舰巡航导弹、96枚S-300远程防空导弹、44枚9K33近程防空导弹、一大量近程防御武器以及一套“雪暴”反潜导弹。这一配置看似杂乱,实则精心设计。
5、型巡洋舰(俄文: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4,英文:Project 1144 Orlan,北约代号:Kirov-class battlecruiser,中文:基洛夫级巡洋舰,苏联绰号:Орлан,中文:“海鹰”或“海雕”)是前苏联/俄罗斯海军的大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6、型巡洋舰(俄文: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4,英文:Project 1144 Orlan,北约代号:Kirov-class battlecruiser,译文:基洛夫级巡洋舰,苏联绰号:Орлан,译文:“海鹰”或“海雕”),是前苏联/俄罗斯海军的一型大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1、俄罗斯海军415舰是“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该舰于1985年12月30日服役,隶属于太平洋舰队。 “圆谈胡”号是另一艘舰船,其编号为472,于1987年服役。 “592”号舰船于1988年服役,同样属于太平洋舰队。 “552”号舰船于1992年服役,继续扩充了太平洋舰队的实力。
2、俄罗斯最后的卡辛级驱逐舰——“机灵”号(810)俄罗斯的“基尔金”号中型侦察舰(CCB-201)两舰同属俄黑海舰队。
3、上面是俄罗斯海军415舰,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的 Маршал Шапошников Marshal Shapashnikov 服役于198130,隶属 太平洋舰队,其后还有 472 (1987), 592 (1988), 552 (1992), 564 (1993)。
4、协议中涉及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分别是18号舰和19号舰,它们属于第956A型舰,性能与前苏联/俄罗斯海军的同型舰相当,装备上有些许不同。 这两艘舰艇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的“杭州”号和“福州”号,分别于1999年12月和2000年11月完工。
1、因为“1941泰坦工程”是敌方反舰武器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安装一套防御武器。为了应对跟导弹那般的高速目标,“乌拉尔”号携带四门ak-630口径30毫米自动武器,十二挺NVS-127型机枪、轻型防空导弹以及轻型反舰武器,在侦察舰的尾部,还有机库跟卡-32直升机停机坪。
2、乌拉尔号大型核动力侦察舰的命运充满了坎坷与无奈。它的建造之初便存在问题,核动力装置的冷却系统故障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庞大的身躯使得维修工作变得困难重重。更糟糕的是,它不幸生在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转折点,俄罗斯的国力衰落,使得这艘巨舰的实战价值几乎荡然无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闲置之物。
3、其构造上,乌拉尔号沿用了基洛夫级巡洋舰的部分设计,拥有相近的尺度和主机配置,采用核动力与蒸汽轮机的混合推进方式。有网络传言称,乌拉尔号本是核动力航母的构想,但在航母项目的变更下,原本用于航母船体的核动力被改造成了电子侦察船。
4、乌拉尔号,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侦察船,源于前苏联的SSV-33项目,代号为1941“泰坦”工程。它的设计源于基洛夫级巡洋舰的核动力船身,旨在构建一艘特殊用途的船只。这艘船于1981年5月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船厂开始建造,历经两年多时间,于1983年5月正式下水,1989年8月正式服役。
“命运三女神”是低轨道电子侦察卫星,用于侦察雷达等电子设备的无线电信号。工作时,以3星为一组,组内卫星相互间保持约50千米的距离,这样,用4组便能完成全球连续监视。美国现还在使用一种第三代电子侦察卫星,名叫“猎户座”,用于24小时不间断侦收亚洲国家的通信信号,以获取政治、军事等信息。
随着卫星寿命的延长和电子侦察技术的进步,普查型卫星的发射数量大幅减少。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的2颗普查型电子侦察卫星每天飞经作战地区上空1~2次,对伊军通信、雷达信号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电子侦察卫星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提高了美国的军事侦察能力,也在国际军事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一颗“大酒瓶”卫星是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的。该卫星于1985年1月24回升空,一天后被施放到轨道上。第二颗“大酒瓶”卫星,是在将近五年后发射的,它也是随“发现号”航天飞机一起于1989年11月22回升空。第三颗“大酒瓶”卫星,则是在1990年11月15日随“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